独漉篇有所赠

独漉复独漉,隔帘月影望微月。楼头夜语不分明,碧穗开香似云叶。
蜻蜓天上来,春愁立死锦绣堆。岂知身是秋风客,为君容颜瘦如石。
芳菲相望采不及,千里黄云覆沙碛。背人去,几日还。
曾饮江南水,□向燕支山。汀洲三月柳风起,愿得秋来渡江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独漉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借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古诗。该诗以四言体写为父报仇,改四言为杂言后改为写为国家雪耻。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历史背景:《独漉篇》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此时国家正遭受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李白面对这种局势,深感国家之痛和个人的责任。
  • 社会环境:在这个时代,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纷纷站出来反抗外侮,保卫家园。李白也在这一背景下,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励人们为国家贡献力量。
  • 个人情感:此诗反映了李白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使命的坚定追求。面对国家的苦难,他希望像神鹰一样一击成功,歼灭叛军,为国家作出贡献。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独漉篇》采用长短句形式,使得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更加生动活泼,易于传诵。
  • 意象运用:诗中“独漉水中泥”一句,通过描述水深流急的场景,寓意着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主题表达:通过对比父亲的复仇与国家的雪耻,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1. 文学影响
  • 后世评价:李白的《独漉篇》被视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李白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独漉篇》不仅是李白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一种集中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和诗歌成就,以及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