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有感

飘萧中年发,既少何用白。
苍黄未甚丝,明知不更黑。
妻孥恐生悲,劝我课锄摘。
眷然抚镜镊,青山堕虚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黄有感》是金末元初诗人杜仁杰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是杜仁杰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反映。下面对《发黄有感》进行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发黄有感》创作于金元交替之际,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文化变迁为许多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杜仁杰身处这样的历史阶段,其诗歌往往蕴含着对过去时代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通过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反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岁月和世事无常的深层思考。

  2. 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发黄有感》作为杜仁杰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诗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感悟,还透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得《发黄有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态度。

  3. 鉴赏分析:对于读者来说,深入解读《发黄有感》需要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语言来理解诗意。比如“飘萧中年发,既少何用白”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华已逝的无奈和对青春易逝的哀叹。“妻孥恐生悲,劝我课锄摘”展现了家庭生活中的温情和生活的艰辛。“眷然抚镜镊,青山堕虚席”则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的悲哀。

《发黄有感》不仅是杜仁杰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