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见月

青天过雨明月佳,不饮柰此秋满怀。
援琴屡起却复止,音韵惜于同时乖。
西风笑我深闭户,吹送乱叶鸣空阶。
翩翩从尔千万态,我自作我随无涯。
蓬莱会见清且浅,未许泥滓沾青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见月》是元代诗人周霆震创作的一首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1. 作者简介
  • 周霆震,字亨远,吉州安成人,以先世居石门田西故又号石田子。他出身于宋之先辈遗老之家,曾云生于前至元之季,在王梅边、彭鲁斋、龙麟洲、赵青山诸公处受到器重。
  1. 诗歌原文
    青天过雨明月佳,不饮柰此秋满怀。
    援琴屡起却复止,音韵惜于同时乖。
    西风笑我深闭户,吹送乱叶鸣空阶。
    翩翩从尔千万态,我自作我随无涯。
    蓬莱会见清且浅,未许泥滓沾青鞋。

  2. 诗歌赏析

  • 描绘自然之美:《秋宵见月》通过描述雨后秋夜的月光,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自然美。”青天过雨明月佳”,短短数语中透露出对雨后的夜空和月光的赞美之情。
  • 抒发个人情感:诗人借月抒怀,感叹时光流转与个人心境的变化。”不饮柰此秋满怀”表达了一种无法抑制内心情感的复杂心情。
  • 表现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援琴屡起却复止”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音韵惜于同时乖”则反映了诗人对音乐和声音的独特敏感。
  • 哲学意味深长:诗句中的“我自作我随无涯”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文化价值体现:作为中秋节的传统元素之一,中秋的文化内涵和诗意表达也贯穿其中,增加了诗歌的文化深度。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墨客多有感慨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
  • 作者经历:作为吉州安成人的周霆震,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这种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创作环境。
  1. 文化意义
  • 节日文化反映: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在《秋宵见月》等作品中的体现,不仅展示了节日氛围,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 文人墨客的创作:在古代,中秋节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题材之一。诗人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月亮,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文学影响
  • 后世评价:《秋宵见月》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 文学流派:作为元代诗歌的一部分,它的风格和技巧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秋宵见月》这首诗及其背后文化的深入介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文学作品的深层价值和影响力。这不仅是对古典文学的一种欣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