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看来兴潇洒,月中照见影横斜。
连枝微带几点雪,隔叶初开三两花。
蟾映寒光金琐碎,鸥翻晴羽翠交加。
此君有约寻仙友,因过孤山处士家。
竹外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外梅》是一首由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独特韵味的欣赏和对孤寂生活状态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梅花与修竹之间的相互映衬和幽静之美。以下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竹外梅》:
诗歌原文:
江头千树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
月中分桂定成林,曾辟径,月中闻。
竹外村烟细,灯中禁漏遥。
水边竹外谁低徊,销冰作水旋成家。诗歌解析:《竹外梅》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情感体验,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诗中的“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运用拟人手法,将梅花描绘成一位在寒冷天气里依靠着竹子的佳人,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色也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如“竹外村烟细”,描绘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
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当时他身处杭州,经历了许多政治变迁和个人挫折。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隐居期间所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歌影响: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竹外梅》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在中国诗词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竹外梅》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苏轼对自然美的一种独特诠释和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