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寺得月台

月出湖水湄,清辉映林屋。
山明秋树静,照见幽鸟宿。
开门谁遣入,俯涧近可掬。
道人犹未眠,经声出深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楞伽寺得月台》是元末明初诗人宗衍的一首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宗衍,字道原,号顺帝至正初居石湖楞伽寺,后主嘉兴德藏寺。他是一位擅长诗歌且精于书法的僧人,诗作清丽幽茂。
  • 文学成就:宗衍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人誉为“诗中的佛理大师”。其诗作不仅描绘自然美景,更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体验。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歌原文: 月出湖水湄,清辉映林屋。山明秋树静,照见幽鸟宿。开门谁遣入,俯涧近可掬。道人犹未眠,经声出深竹。
  • 诗意解读:宗衍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月夜图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月光洒满湖面、林屋、秋树和幽鸟,营造出一种和谐安详的氛围。
  •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深远。宗衍善于捕捉瞬间的美,并通过简洁的词汇传达出深远的意义。
  1. 写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即宗衍的晚年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宗衍可能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对和平与安宁的追求。
  • 地点:诗中提到“楞伽寺”,这可能是宗衍居住或游历的地方。作为一位僧人,他的生活环境可能充满了禅意与修行的元素,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1. 文化与社会背景
  • 当时社会: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迁的时代,战乱频发,社会秩序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宗衍的生活可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 文化环境:当时的文人墨客普遍追求诗歌的美感与哲思深度,宗衍的诗歌创作可能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佛教在中国的普及也为宗衍提供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素材。
  1. 艺术风格与技巧
  • 用词选择:宗衍在诗歌中巧妙地使用了形容词和动词,使诗歌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画面感。例如,“开门谁遣入,俯涧近可掬”中的“遣入”和“近可掬”都形象地描述了动作与感受,使得整首诗更具动态美。
  • 意象运用:宗衍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载体,通过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例如,“山明秋树静”中的“秋树”不仅是视觉上的描写,更是心境的象征,反映了诗人的宁静与深思。
  1. 诗歌与禅宗的关系
  • 禅宗元素:禅宗强调观照内心,追求悟性。宗衍的诗歌中可能蕴含着禅宗的思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引导读者进入内心的平静与悟性。
  • 修行体验:宗衍可能将自己的修行体验带入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月夜等宁静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达到心灵净化的追求。
  1. 历史评价
  • 后世影响:虽然宗衍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但他的作品仍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宗衍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
  • 评价总结:总的来说,《楞伽寺得月台》是一首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楞伽寺得月台》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和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宗衍诗歌的独特韵味,还能进一步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