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衍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江水萧萧江岸风,泊舟不归何处翁。 - 关键词解释: - “江水萧萧”描述江水的流动声,传达出一种凄凉或孤寂的氛围。 - “泊舟不归”表达了诗人因某种原因选择不返回家乡的情景。 - “何处翁”可能指的是在江边徘徊的老者,象征着诗人自身的迷茫或孤独。 - 整体上,这一句描绘了一个人在江边独自沉思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2. 鼋鼍出没浪如此
【注释】 瞿塘:地名,在四川省奉节县东。三峡门:指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口。束急:水流急速。洪涛:洪水的波涛。万斛力:一“万”,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一“斛”等于一石,万斛等于一万石,形容船大。一篙失势:撑一篙船就失去平衡。无根:没有支撑。前船才过后船出:比喻船只行驶迅速。蜀商:四川商人。往来无虚日,形容往来川资(长途贩运的商品)充足。君不见人间行路难:“君不见”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舟中夜归 夕风萧萧云气乱,篙子移舟频触岸。 溪头犬吠声转狞,沙际人归暗相唤。 两三家村稍已近,十五里程才过半。 一星不出雨欲来,时复推篷仰天看。 注释: 1. 夕风萧萧云气乱:傍晚的风吹动着凌乱的云层。 2. 篙子移舟频触岸:用篙子划船时,船经常碰到岸边。 3. 溪头犬吠声转狞:溪头传来犬吠声,声音显得凶狠。 4. 沙际人归暗相唤:在沙洲上,人们回家时彼此低声呼唤。 5. 两三家村稍已近
【注释】 小画:即小诗,指题在小画上或题写在小纸片上的诗。 山色:指山的美景。明:明亮,清亮。 冷鬓丝:指冬天天气寒冷,人的头发都白了。 身外事:指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拂石:用手触摸石头。 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赏析】 此诗为题小画之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水画,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山色明人眼”形象地描绘了山的美丽景色,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水之间
注释: 石菖蒲:一种植物。石菖蒲,水边生,茎细长,叶如剑鞘状,浮于水面,花白色。根可为药用。 露长纤纤叶,春添细细根:在晨露中,石菖蒲的叶子显得格外纤细;随着春天的到来,石菖蒲的根部也变得更加细小。 生涯惟水石,幽意自乾坤:石菖蒲的生活习性只有在水中和石头上,它那淡雅的情趣来自广阔的天地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石菖蒲在清晨露水中摇曳其纤细的叶片,以及在春天里更加细小的根部的景象
【释义】:在沅湘一带采集花草时,我采摘了满满的一篮。 【赏析】:此诗为诗人于湘江游览时有感而作。首句写“采撷”,次句写“动盈把”,都写出了诗人在沅湘一带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四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对前两句的回应,又引出了后文的内容。诗人在采撷花草时,心中想的是远在京城做官的友人。“莫致之”,即不能将花草送到京城给朋友观赏。“想像”二字
诗句:俗子居山不见山,静者居廛山在眼。 译文:那些世俗的人居住在高山之中却无法看见真正的山,而那些心无杂念的人则能够清楚地看到山的全貌。 关键词:俗子,静者,山,眼睛 赏析:诗人以“俗子”与“静者”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人。俗子们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山,而没有真正理解山的真谛;静者们则能看清整个山景,他们的内心宁静,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 诗句:请看东郭许隐君,中山之堂最萧散。 译文
《题韩干画马图》是元末明初诗人宗衍的作品,此诗以唐朝画马第一人韩干的画马为引子,赞颂其画技之精妙。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1. 首联解析: - “唐朝画马谁第一,韩干妙出曹将军。”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强调韩干在唐朝画马中的卓越才能,其技艺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曹将军。这一表述不仅表明了韩干的艺术成就,还暗示了与曹将军的比较,展现了韩干的高超技艺。 2. 颔联注释: - “此图无乃干所作
遣兴二首 凉风一叶落,志士感其微。岂但振泉木,寒将裂我衣。治田去稂莠,所忧稼穑稀。君若不见察,善类将安归。 注释与译文: 1. 凉风一叶落: - 关键词:凉风、一叶 - 解释:形容秋风带着萧瑟之意,轻轻吹过。 - 译文:一阵清凉的风,带来了树叶的凋零。 2. 志士感其微: - 关键词:志士、感其微 - 解释:志士感到秋天的萧瑟,触动了内心的感慨。 - 译文
这首诗是胡景仁所作的《萱庭春》。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春庭种萱春日长,春风吹衣春酒香。” 春天的庭院里种植了萱草(忘忧草),随着春天的到来,时间也变得漫长。春风轻轻吹动着衣裳,带来了春天的酒香。 2. “闭门读书母在堂,百亩之稻五亩桑。” 在紧闭的门内专心阅读,家中的母亲仍然在堂上忙碌。百亩的稻田和五亩的桑地,都是勤劳的成果。 3. “萱能忘忧,无忧可忘。” 忘忧草可以忘记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