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过鸡鸣山

三年四度过鸡鸣,我仆徘徊马倦登。
寂寞柴门空有舍,萧条山寺静无僧。
残花溅泪千程别,啼鸟伤心百感生。
今古兴亡都莫问,穹庐高卧醉腾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丑过鸡鸣山》是金末元初诗人耶律楚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耶律楚材,金末元初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他博极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在金末担任重要职务,为元太祖和太宗时期的重要人物,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如建立赋税制度、反对以汉地为牧场等建议。其政治生涯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
  1. 诗歌原文
    三年四度过鸡鸣,我仆徘徊马倦登。寂寞柴门空有舍,萧条山寺静无僧。残花溅泪千程别,啼鸟伤心百感生。今古兴亡都莫问,穹庐高卧醉腾腾。

  2. 创作背景

  • 《己丑过鸡鸣山》是耶律楚材在金末元初的历史背景下所作,反映了他身处乱世,却依然保持清醒头脑的政治立场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兴衰成败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个人命运的超然看待。
  1. 诗歌鉴赏
  • 诗中“三年四度过鸡鸣”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而“我仆徘徊马倦登”则描绘了作者旅途劳顿的情景,反映了他的奔波和劳碌。诗中的“寂寞柴门空有舍,萧条山寺静无僧”表现了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 “残花溅泪千程别,啼鸟伤心百感生”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
  • 结尾“今古兴亡都莫问,穹庐高卧醉腾腾”,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遗世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当下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己丑过鸡鸣山》不仅是耶律楚材个人经历与感受的抒发,也是他对于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耶律楚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