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建佛寺疏

龙沙玄教未全行,故筑精蓝近帝城。
须仗檀那垂手力,一轮佛日焕然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林建佛寺疏》是元代诗人耶律楚材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耶律楚材不仅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信仰,也反映了金末元初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第一句:“龙沙玄教未全行。” 这里“龙沙”指的是沙漠地区,象征着辽金时期的广袤疆土,“玄教”则指佛教。此句表明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尚未完全普及。
  • 第二句:“故筑精蓝近帝城。” “精蓝”为佛教术语,意指寺院或修行之地,“帝城”则暗示了政治中心。这句诗意味着在政治中心附近建立佛寺。
  • 第三句:“须仗檀那垂手力。” “檀那”是对施主的尊称,“垂手”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力”则暗示了施主的支持对于建设佛寺的重要性。
  • 第四句:“一轮佛日焕然明。” “佛日”象征佛教的光芒,而“焕然”则形容光芒四射、清晰明亮。这句话表达了通过佛寺的建设,佛法能够更加光明正大地传承下去。
  1. 创作背景
  • 耶律楚材的政治生涯:耶律楚材,金元之际的著名文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中经历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帝国的崛起。作为金朝的官员,他在金末元初的动乱中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
  • 社会动荡的背景:金末元初时期,中国北方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和社会动荡,这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逐渐增强。
  1. 艺术特点
  • 语言运用:耶律楚材在《和林建佛寺疏》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龙沙”“精蓝”“佛日”等,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美感,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追求。
  • 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佛教寺庙建设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提升和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期盼。耶律楚材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和林建佛寺疏》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反映了耶律楚材个人的经历以及金末元初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佛教文化如何得到重视和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