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前龙骨树

坞夷篱落见,谁种此江津?
结干多于叶,成阴迥不尘。
取材因恶刺,感事抚长身。
安得艰难际?
相从作四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舍前龙骨树》是元代诗人范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范椁(1272—1330),字亨,元代官员、诗人。他生活在元末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历史时期,其诗歌常常流露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坞夷篱落见,谁种此江津?
    结干多于叶,成阴迥不尘。
    取材因恶刺,感事抚长身。
    安得艰难际,相从作四邻。

  2. 诗歌解析

  • 坞夷篱落见: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象,反映出他对家乡环境的熟悉与亲切。
  • 谁种此江津?:这句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乡人民生活的关注。
  • 结干多于叶,成阴迥不尘:通过对比“结干”(即树干)和“叶”的数量,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茂盛以及其带来的阴凉。同时,“成阴”一词则强调了树木遮阴的广阔程度。
  • 取材因恶刺,感事抚长身:这里诗人可能是指由于某种经历或遭遇,他选择以笔为刃,用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取材因恶刺”可能暗示了他在面对社会问题时,选择以文学创作作为抗争的武器,而“感事抚长身”则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不断成长的精神风貌。
  • 安得艰难际?相从作四邻:诗人在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后,又提出了希望,希望能够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面对困难,成为彼此的邻居,共同奋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团结互助的珍视,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舍前龙骨树》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时代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艺术,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对于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