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觉山寺

远见浮图顶,逡巡及寺门。
此行如有待,何地更无喧?
山背斜阳恶,泉侵落叶浑。
沉沉委台殿,多是赐金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觉山寺》是元代诗人范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远眺寺院之静谧与内心的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江西清江人,家贫早孤,自学成才,年三十六辞家北游,曾为佐卫教授、翰林院编修官等职。有《范德机集》传世。
  1. 诗歌原文
  • 远见浮图顶,逡巡及寺门。
  • 此行如有待,何地更无喧?
  • 山背斜阳恶,泉侵落叶浑。
  • 沉沉委台殿,多是赐金幡。
  1. 诗歌主题
  •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觉山寺的景象来表达作者对超然物外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
  • 范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庄严的世界,使人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也能找到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富有韵味。简洁的诗句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崇。这种文化背景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整首诗歌更具深意。
  1. 历史影响
  • 范椁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的产物。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登觉山寺》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登觉山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审美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