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张炼师

名家接武依丹陛,壮岁招魂入翠微。
遂使老聃成自吊,不知丁令竟何归?
蛇蝉岂恋寻山蜕?
鸡犬曾闻挟日飞。
独有皇恩无以报,昨传天语慰松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张炼师》是元代诗人范椁创作的一首诗,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属江西樟树)人,家贫早孤,刻苦自学。范椁在青年时期就显示出卓越的文学才能,三十六岁时辞家北游,后历任多种官职,并因其政绩卓越而闻名于世。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名家接武依丹陛,壮岁招魂入翠微。遂使老聃成自吊,不知丁令竟何归?蛇蝉岂恋寻山蜕?鸡犬曾闻挟日飞。独有皇恩无以报,昨传天语慰松扉。
  • 翻译:名家接踵而至,如同沿着皇宫的台阶一般。年轻时被魂魄召唤到青山翠微之中。然而,却让老聃感到悲哀,不知道丁令究竟会去向何处?那些像蛇和蝉一样的生物又怎么会留恋山林中的道场蜕皮?连鸡狗都曾经听闻太阳的光辉。唯一能够报答的就是皇帝的恩情,虽然无法亲自回报,但昨日传来的天语还是让人心安。
  1. 诗歌主题
  • 超脱与悲哀:《吊张炼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诗中“遂使老聃成自吊”一句,通过老聃的自吊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人在面对生死大限时的无奈与悲凉。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吊张炼师》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例如,“遂使老聃成自吊”和“不知丁令竟何归?”这样的表述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其高远的哲学思考。
  • 情感丰富: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变化,从对生命的哀叹到对超然物的欣赏,再到对皇恩无以报的无奈,每一个情感层次都表现得极为细腻,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 语言精炼:范椁在创作此诗时,语言选用极为讲究,每一个词句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力求达到精炼而又不失丰富的表达效果。这种精炼的语言使得诗作更加耐人寻味。

《吊张炼师》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时代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