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馆夜坐听雨

更声随雨动谯门,颇似听泉宿楚原。
客里青灯如骨肉,独能相待向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池馆夜坐听雨》是由元代诗人范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坐在池馆中聆听雨声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江西樟树人。家贫早孤,刻苦自学,年三十六辞家北游,卖卜燕市,后荐为佐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后又任闽海道知事等。其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有《范德机集》传世。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中的意境推测,应为元末明初时期。
  1. 诗意解析
  • 首句意象:“更声随雨动谯门”,以更鼓声与雨声交织,形象地展现了夜深人静时雨声的清晰可闻,仿佛谯楼的更声也因雨而显得更加生动。
  • 第二句情感:“颇似听泉宿楚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响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想象,如同在楚原上聆听泉水的声音。
  • 第三句哲理:“客里青灯如骨肉”,青灯象征着孤独和坚守,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在异乡漂泊中坚守内心的坚韧不拔。
  • 第四句感慨:“独能相待向黄昏”,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孤独,坚持到黄昏的到来,体现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孤独时刻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音韵协调:诗歌的四句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尤其是每句结尾的平仄搭配,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韵味。
  • 意象深远:通过雨声、更声、青灯等意象,构建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丰富:诗歌通过对自然声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时光的珍惜,情感细腻而深刻。

《池馆夜坐听雨》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元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