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飓风后,奉和廉访使

海上飓风久不来,一日示我破柱雷。乘此便欲归蓬莱,炎州四时无落叶。
大木不效躯干折,怪事何止犬吠雪?蓬门土锉虽足怜,日月昼夜行青天,借尔楚竹洗蛮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名为《奉和廉访使七月一日题毕》,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郡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他与高适、王昌龄并称为“唐代三大边塞诗人”。岑参的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风格豪迈奔放,语言生动流畅,充满爱国情怀。

  2. 诗歌原文

八月天山雪,
风蓬渡河津。
将军金甲亮,
胡骑白雕频。

沙场秋点兵,
破敌收功勋。
旌旗满路飞,
鼓角震天地。

  1.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图景。首句“八月天山雪”描绘了边疆的严寒天气,以及将士们穿着铁甲在雪地中前行的景象。接着两句“风蓬渡河津”用“风蓬”比喻战马,形象地描绘了将士们渡过河流的情景。后四句“将军金甲亮,胡骑白雕频”,“沙场秋点兵,破敌收功勋”展现了将军英武的形象和他的军事才能。最后四句“旌旗满路飞,鼓角震天地”表现了战斗激烈,士气高昂的气氛。

  2.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写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至四年(公元715年-716年)间,当时岑参任节度使判官时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表达了岑参的忧国忧民之情。

  3. 文学价值
    这首诗是岑参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唐代边疆将士的英勇精神和民族气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