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潮曲

潮来直上青崖住,潮住却寻沧海去。
乌石山头望故乡,故乡更在云深处。
我生不如桥下水,消息春秋任流止。
又不如如水上船,去去来来年复年。
负禄旅孤二千里,上念慈亲下妻子。
子生未解别爷啼,睡恋阿婆怀抱里。
乌鸦日日傍人飞,喜鹊时时噪群西。
更有平安书字到,金壶约伴玉人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潮曲》是元末明初郯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描绘了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和对故乡的思念。《望潮曲》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篇富有情感和哲理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内容
  • 描述景象:诗篇中详细描绘了夕阳下白波汹涌、江树摇曳的画面,以及行人在潮来时直上青崖、潮去时寻找沧海的生动场景。
  • 抒发情感:诗人通过望潮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漂泊之感。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潮水的观察和内心感受,展现了大海的广阔和深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了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夕风吹白波”、“心与沧溟连”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背景:该诗反映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和民间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传承文化价值:《望潮曲》作为一部乐府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海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创作背景
  • 作者背景:郯韶,元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时代背景:元末明初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郯韶的《望潮曲》成为了他寄托情感、表达心声的载体。
  1. 影响传承
  • 历代传唱:《望潮曲》被后人广泛传唱,成为元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在文学领域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流传的佳句。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这首乐府诗的评价极高,认为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1. 现代意义
  • 审美启迪:《望潮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现代人提供了审美上的启示,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情感的力量。
  • 文化传承:通过研究和传播《望潮曲》等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

《望潮曲》作为一首乐府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了元代诗歌的高水平和独特魅力。通过学习和鉴赏《望潮曲》,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