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学士招饮不赴

我在林间鹿与群,君为天上玉麒麟。
莫将彩树灯前酒,来醉梅花月下人。
白屋不生三阁梦,青山那识五陵春。
行吟每到看松处,自有渔樵作主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方学士招饮不赴》是元末明初诗人金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方学士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金涓,生于义乌,本姓刘,后改姓金。他自幼聪明警敏,年少时即可诵记数千言,成年后学文于黄溍。黄溍为有元一代文章宗师,见金涓年虽少,为文简约而古朴,甚以为奇,遂悉心教之。金涓不负师望,为诗为文益加用功。
  • 文学成就:金涓的作品大都散佚于兵燹,今所存者仅一二而已。他被誉为“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优雅健有奇气,不但长于诗而已”。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同门友宋濂曾评论金涓“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优雅健有奇气”,惜后世战乱,其所为文大都散佚。
  1. 原文及注解
  • 原文节选:我在林间鹿与群,君为天上玉麒麟。莫将綵树灯前酒,来醉梅花月下人。白屋不生三阁梦,青山那识五陵春。行吟每到看松处,自有渔樵作主宾。
  • 译文:我在林间鹿与群,君为天上玉麒麟。莫将綵树灯前酒,来醉梅花月下人。白屋不生三阁梦,青山哪识五陵春。行吟每到看松处,自有渔樵作主宾。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方学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我在林间鹿与群”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而“君为天上玉麒麟”则隐喻了方学士的高洁品格。
  • 艺术手法:全诗采用对仗、排比等手法,语言简练而又不失文采。尤其是“莫将綵树灯前酒,来醉梅花月下人”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又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文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
  • 个人生活:金涓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依然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些都可以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子。
  1.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方学士招饮不赴》不仅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艺术风格:金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富有韵律美,是元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1. 社会影响
  • 文人群体:这首诗反映了元末明初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时,都会从这首诗中汲取灵感。
  • 文化传播:《方学士招饮不赴》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这首诗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元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学习古代文学的鉴赏方法。
  • 学术研究:学术界对这首诗的研究不断深入,从文学角度到历史背景,都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
  1. 读者反响
  • 评价褒贬:虽然部分学者认为金涓的诗歌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但大多数人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 读者感受:许多人在阅读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情感共鸣也是读者对这首诗产生好感的重要原因。

《方学士招饮不赴》是金涓的一首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又不失文采,充满了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元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