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玉并刀试手温,香凝双股断芳魂。
花随燕尾轻分去,不带春风爪甲痕。
剪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剪梅》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一首著名作品。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创作背景:《一剪梅》的创作灵感源于南北朝诗人陆凯写给好友范晔的一首诗——《赠范晔》。陆凯在北边驿使路过时,折了一枝梅花送给远在陇山的好朋友范晔,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到了宋代,人们将这种通过书信或使者传递相思的行为称为“一枝梅”,因此,周邦彦的这首词便以“一剪梅”命名,寓意着梅花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和春天的消息。
文学风格:《一剪梅》一词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周邦彦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梅花的形象,将其比作美人,既描绘出梅花的美丽姿态,又隐喻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全词语言优美,情感细腻,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代表作品:《一剪梅》不仅是一部词集的名字,还衍生出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辛弃疾的《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都以梅花为媒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与意境,使得这一词牌名深入人心。
文化意义:《一剪梅》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梅花、柳条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一剪梅》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体现。通过对《一剪梅》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