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安庆城

浮图高出暮云低,雉堞连阴碧树齐。
茅屋人家兵火后,楼船鞞鼓夕阳西。
大江千里水东去,明月一天乌夜啼。
欲酹忠魂荒冢外,白杨秋色转凄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安庆城》是明朝诗人法智的诗作,属于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战争遗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人民苦难与国家未来的忧虑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浮图高出暮云低,雉堞连阴碧树齐。
    茅屋人家兵火后,楼船鼙鼓夕阳西。
    大江千里水东去,明月一天乌夜啼。
    欲酹忠魂荒冢外,白杨秋色转凄迷。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首联“浮图高出暮云低,雉堞连阴碧树齐”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稍显凄凉的景象,浮图即佛塔,高出于低垂的暮云之上,象征着高洁或希望;而雉堞连阴碧树齐则给人一种历史的沉厚感,展现了战争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诗不仅在视觉上形成鲜明对比,也在情感上为后续的叙述奠定了基调。
  • 历史感:颔联“茅屋人家兵火后,楼船鼙鼓夕阳西”通过描述战后的残破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和人性的悲剧。
  • 自然描写:颈联“大江千里水东去,明月一天乌夜啼”则转向了自然景观,大江的奔流象征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而明月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变的真理。这两句诗在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的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情感表达:尾联“欲酹忠魂荒冢外,白杨秋色转凄迷”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在荒冢之外为那些忠诚的英魂献上自己的敬意,但白杨秋色的凄迷又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和无力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1. 创作背景
  • 法智生活在明代社会动荡的时期,面对国家的分裂和社会的混乱,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泊安庆城》,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泊安庆城》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宏大的场景描写,也有细腻的情感抒发,整体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此外,该诗还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1. 思想价值
  • 《泊安庆城》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远思想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对战争、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与期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泊安庆城》作为明朝诗人法智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历史感、丰富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独特见解。该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