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图高出暮云低,雉堞连阴碧树齐。
茅屋人家兵火后,楼船鞞鼓夕阳西。
大江千里水东去,明月一天乌夜啼。
欲酹忠魂荒冢外,白杨秋色转凄迷。
【解析】
题干要求对诗句逐句释义。解答此题,需要考生熟悉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结合这些内容理解诗意。
①浮图:塔;高出暮云低,意为塔在黄昏的云雾中显得高耸入云。②雉堞连阴碧树齐:指楼台重叠,掩映着郁郁葱葱的树木。③茅屋人家兵火后:指战争结束之后,百姓们还住在茅草房中。④楼船鞞鼓夕阳西:指战船在夕阳西坠时发出战斗的锣鼓声。⑤大江千里水东去,明月一天乌夜啼:指长江之水滔滔东流,而天上只有一轮明亮的月亮,乌鸦在夜色中鸣叫。⑥欲酹忠魂荒冢外:指诗人想要到荒凉的墓地去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⑦白杨秋色转凄迷:指杨柳树叶在秋风中摇曳,景色变得凄凉。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诗写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物描写烘托出悲壮苍凉的气氛。首句写城楼之高大与傍晚天色相接,第二句写城楼之高,突出其巍然矗立,又暗写其地势险要。第三句写战后的荒凉景象,“茅屋”二字写出了战乱后的凄凉,“兵火”一词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楼船”“鼙鼓”等物象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第四句写大江之长,写出了战争的延续,“明月”一词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第五句写日落天明之时,只留下一轮明月和乌鸦的叫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哀。最后两句写诗人想祭奠那些为国家捐躯的将士们,但只能到荒郊野墓之外。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无限哀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
【答案】
译文:
城楼上的高塔在傍晚时分与暮云相接,城上的雉堞连绵不断,一片阴绿。战后,人们居住在茅草房中,战争
结束,却有战船在夕阳下鸣响军鼓。长江浩荡东流,只有一轮明月陪伴着夜晚降临,天空中乌鸦的叫声令人心
碎。我来到荒郊的野外,想要为阵亡的士兵祭酒献花,可是他们只能葬在荒野之中。白杨树叶在秋风中摇曳,景色变
得凄凉。
注释:
①浮图:指塔,也泛指佛寺。②雉堞连阴碧树齐:指楼台重叠,掩映着郁郁葱葱的树木。③茅屋:指战乱过后
残破不堪的房屋。④橹(lǔ):古代一种用竹木制成的桨状工具,这里用作动词。⑤鼓:古乐器名,即战鼓。⑥大江:指长江。
⑦明月:指明亮的月光。
⑧乌夜啼:乌鸦夜间鸣叫。⑨酹:斟酒洒在地上祭奠亡灵。⑩白杨:指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