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和林道中未见草萌

不觉清明梦里惊,问人人道过清明。
须知上苑花飞树,谁信和林草未萌。
绿水归鸿空自感,淡烟啼鸟若为情。
翩翩瘦马荒山路,衰草斜阳正独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和林道中未见草萌》是元初诗人耶律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前后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以及内心的孤独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介绍
  • 姓名与家世:耶律铸,字成仲,号双溪,元代义州人。他是耶律楚材之子,自幼聪敏,擅长文学,尤其精于骑射。其父亲去世后,耶律铸继承父职并曾参与朝廷重要事务。
  • 政治生涯:耶律铸曾任中书左丞相,负责征兵扈从,在宪宗攻蜀时亦有显著功绩,世祖即位后被拜为中书左丞相,并奏定法令三十七章以利民。
  • 文学成就:耶律铸著有《双溪醉隐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诗句:不觉清明梦里惊,问人人道过清明。须知上苑花飞树,谁信和林草未萌。绿水归鸿空自感,淡烟啼鸟若为情。翩翩瘦马荒山路,衰草斜阳正独行。
  • 解析:诗句表达了在清明时节梦醒时的惊异、询问他人是否已经过了这个节日,以及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感知。通过“上苑”和“和林”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惊喜和对自然更替的深刻理解。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上苑花飞树”与“和林草未萌”,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同时,诗人善于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勃发。
  • 情感表达:诗中的“不觉”、“空自感”、“若为情”等词语,流露出诗人对于春天到来既惊喜又略带寂寞的情感。这种情感交织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自然变迁的敏感。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历史地位:耶律铸的这首作品虽然在现代可能不为多数读者所熟知,但在古代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反映了元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审美情趣。
  • 后世评价:虽然现存关于耶律铸的直接文献不多,但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元代文学研究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
  1. 现代应用与传播
  • 教育利用:作为文学作品,《三月和林道中未见草萌》可以作为文学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与魅力。
  • 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推广这首诗,让更多人了解元代文学,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月和林道中未见草萌》不仅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自然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