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牡丹

花萼相辉瑞锦屏,探春半度恋春情。
貌同腻玉镂雕就,衣是缕金丝织成。
应笑玉华头髻重,爱更金粟擘环清。
温柔谁更鲁倾国,只数杨家姊妹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家牡丹》是元初诗人耶律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耶律铸,字成仲,号双溪,元义州弘政人,是元朝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子,幼聪敏,善属文,尤工骑射。其父卒后,耶律铸继承中书省事,多次在宪宗攻蜀时领侍卫骁果以从,并在世祖即位后拜中书左丞相,征兵扈从,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歌原文
    花萼相辉瑞锦屏。
    貌同腻玉镂雕就。
    应笑玉华头髻重。
    温柔谁更鲁倾国。

  • 诗词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花朵与美人的美丽,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和向往。诗中的“花萼相辉”形容花朵与锦绣屏风相映生辉,“貌同腻玉镂雕就”则赞美了花朵的精致与美丽,如同精美的玉石雕刻一般。“应笑玉华头髻重”暗示了美人如花般娇艳,而“温柔谁更鲁倾国”则是说在这世间无人能比拟这朵花或这位佳人的温柔美貌。

  1. 历史背景
  • 唐朝时期,牡丹作为国花之一,深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牡丹不仅代表了富贵和繁荣,还是一种高雅的象征,象征着高洁和典雅。唐代的牡丹种植业尤为发达,长安、洛阳等地的园林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牡丹,成为了人们赏花踏青的重要活动。当时的社会风尚将牡丹视为“国色天香”,赞颂其美丽与高贵。

《唐家牡丹》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在文化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牡丹美丽和生命力的一种颂扬,也是对唐代盛世繁华的一种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