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纯父治中

欲闻真息耗,无使梓潼来。
烽火平时报,田畴乱后开。
徒歌王粲赋,不直士元才。
遥忆牛头寺,思亲日几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畅纯父治中》是元代著名诗人姚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与和平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下面是关于这首诗及其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寄畅纯父治中》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国家面临着外患与内乱的双重挑战。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对于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有着深刻的忧虑和思考。
  • 个人经历:姚燧本人在官场上也有波折,他曾担任过重要官职,但因政治变故而被迫离开。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乱世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 原文:欲闻真息耗,无使梓潼来。烽火平时报,田畴乱后开。徒歌王粲赋,不直士元才。遥忆牛头寺,思亲日几回。
  • 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的“烽火”象征着战争中的危险和不安,而“田畴”则代表着战后的宁静和繁荣。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景象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姚燧善于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通过描写战争与和平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考究,体现了元代诗词的风格特点。
  • 意象鲜明:诗歌中的“烽火”、“田畴”、“王粲赋”等意象,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姚燧的《寄畅纯父治中》不仅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高远的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