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 对梅

疏枝冷蕊,腊前时初破。年后才多玉妃堕。问梅轩白发,寂对空株,期三百六十,谁同幽坐。
孔方兄善幻,半幅溪藤,貌出缁尘素衣涴。当盛暑展图看,遽失炎蒸,甚欲摘倾筐三个。又却被、旁人劝休休,怕他日盐羹,凤毛无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对梅》是元朝诗人姚燧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情感。以下是该词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疏枝冷蕊,腊前时初破。年后才多玉妃堕。问梅轩白发,寂对空株,期三百六十,谁同幽坐。孔方兄善幻,半幅溪藤,貌出缁尘素衣。当盛暑展图看,据失炎蒸,甚欲摘倾筐三个。又却被、旁人劝休休,怕他日盐羹,凤毛无和。

  2. 作者简介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

  3. 作品鉴赏
    《洞仙歌·对梅》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词作。词中的“疏枝冷蕊”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冷峻与坚韧,给人以深思的空间。“期三百六十,谁同幽坐”展现了作者对于友情或共鸣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4. 创作背景
    《洞仙歌·对梅》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在元朝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借古讽今,通过对古典文化的挖掘,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姚燧作为一代文学家,他的词作往往承载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洞仙歌·对梅》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更因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