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 石山

伊谁斧凿,此玲珑岩岫。至巧先天化工手。又不知何地,夜壑深藏,今留待、白发诗人携走。
向宣和废苑,睥睨高株,欲转愁回万千首。期出处与君偕,立则参前,卷密可怀之襟袖。尚未敢、云能此私从,怕雷雨冥冥,六丁来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石山》的文学魅力

《洞仙歌·石山》,姚燧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元代的姚燧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这首诗的开篇,“伊谁斧凿,此玲珑岩岫”,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自然景观的画面,令人仿佛置身于幽静深远的山谷之中。接着的“至巧先天化工手”,不仅赞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透露出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又不知何地,夜壑深藏”的描写,给人以无限遐想,似乎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进一步阅读,不难发现,姚燧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诗人比作“白发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感受,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禁会对姚燧的才华产生敬意。他的诗歌不仅能够触动人心,更能引发我们对生活、自然乃至宇宙的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言,诗歌是“能文”,能够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能力,使得姚燧的诗歌成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瑰宝。

通过对《洞仙歌·石山》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深度来看,它都是一部值得品读和研究的文学作品。姚燧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更是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