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日日起黄埃,官长忧民意不开。
底是山灵多妩媚,故驱风雨过江来。
丁未三月二十八日县大夫薛君宝臣过余芹溪精舍酒闲雨作时方苦旱喜而赋之
介绍
《丁未三月二十八日县大夫薛君宝臣过余芹溪精舍酒闲雨作时方苦旱喜而赋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任上担任团练副使、本分宁军节度掌书记,后迁任徐州知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干旱灾害的担忧,以及对于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原文如下:
丙辰正月二十有五日,予自齐安舟行适黄冈,适与潘君会于此。相语以诗,潘君又请予为文以记之。予友李公择谓“诗至于吾门,鲁国以儒显,其失也野;杨子以文显,其失也淫;孟轲醇乎酒德,其失也野;扬雄嗜奇尚异,其失也倚。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逮周之衰,六义以亡,其余具存于苏氏。独在乎文不在诗。”予按《书序》云:“诗言太昊氏以来,迄今数千载之间。”此盖言其近者而已。予观古今之人,多能为诗,而善为诗者实寡。足下既名其诗矣,且又问其所以能如是者何哉?予以交友言之,则其初皆自乐其词,有得于中而肆其表者。及其成功,亦必发胸中之积而吐之于口,若人之形骸不能自已者也。然后求如古人可及,则亦难矣!今足下之文,其亦出于是乎!
昔吾祖元夫尝为《诗论》,谓诗有六义,而绝六曰荡无征。今足下之文虽不荡无征,然犹有荡民之志焉。古之名将贤士,其所以动天变、通神明、体天地之心者如此尔。足下其有意焉耶?吾固知夫人之好士也,不求备于一人而已。吾之所取于足下者甚大,而今而后,可以少顾影矣!
昔我夫子尝叹曰:“吾未见好德如足下者!”呜呼!岂止足下哉!吾已不得见子矣,犹子之见我否邪?吾乃今见足下,愈知子之良也!虽然,子亦有易于足下者。足下之文,其所以为工,盖不止于发胸中之积而吐之于口也。盖能收溺心于利欲之中,而反济之以忠信;抑浮气之卑俗,而振之以高大;矫末流之弊俗,而追配乎上古;抗浮薄之虚辞,而卓然自成一家之学。此其所以为工,非徒发胸中之积而吐之于口也。虽然,吾亦安知子之不以是累乎?吾闻之:“好学者不如乐者”,又曰:“好胜人者不如好学者”。足下之于文也,可谓乐者乎?可谓好学者乎?
嗟乎!吾子其亦知夫士之所以不可不重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