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

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
天生圣人为万世,惊涛拍岸鸣春雷。
冷云直上三千丈,石颠古庙高崔巍。
断碑岁月不可考,丹书剥落空莓苔。
嗟乎去古盖已远,荒辞漫汗相惊猜。
安居平土果谁力,愚民耳目诚可哀。
一声渔笛起何处,沧洲雅兴还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是南宋诗人段克己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段克己的生平背景:段克己,生于宋代,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深受后世推崇。
  • 诗作风格与影响:他的诗歌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
  • 天生圣人为万世,惊涛拍岸鸣春雷。
  • 冷云直上三千丈,石颠古庙高崔巍。
  • 断碑岁月不可考,丹书剥落空莓苔。
  • 嗟乎去古盖已远,荒辞漫汗相惊猜。
  • 安居平土果谁力,愚民耳目诚可哀。
  1. 诗意解析
  • 黄河的壮丽景象:诗中的“黄河一线天上来”形容黄河的河水从高处流下时形成的壮观景象,如同一条线般从天空中垂下。而“两山突兀屏风开”则描绘了两座山峰高耸入云,形状像屏风一般展开。
  • 圣人与历史的启示:“天生圣人为万世,惊涛拍岸鸣春雷”表达了对历史上伟大人物(圣人)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关注,以及对于英雄人物留下的影响的感慨。
  • 自然的无情与人的渺小:在“冷云直上三千丈,石颠古庙高崔巍”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的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 社会现实的反思:“安居平土果谁力,愚民耳目诚可哀”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态度,表达了对民众生活困苦的同情以及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选择:诗中大量使用了象征性的自然意象,如“黄河”、“两山”、“圣人”等,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宏伟与人类历史的深远。
  • 语言的精炼:诗句简练而富有力度,每一句都蕴含深厚的意义,体现了诗人对语言高度的审美追求。
  • 情感的深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1. 文化价值
  • 历史的传承:《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氛围。
  • 艺术的借鉴: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风格,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及金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1. 读者体验
  • 情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评。
  • 思想启迪: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它激励着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次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及金代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