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过汴梁故宫城二首

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山河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二首》是金末文人段克己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是作者在金亡之后重新回到故都开封,目睹了皇宫的废墟和国家的衰败时所创作的。词中通过描绘塞马南来、山河破碎等景象,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无能的愤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的内容: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金朝灭亡是在蒙古军队的压力下发生的。元朝建立后,忙于征服南宋,无暇顾及北方。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段克己重访汴梁故宫,见证了一片废墟和百姓的悲苦。
  • 个人经历:段克已是金朝末期的文人,他的生活和创作深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面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痛苦,他无法保持沉默,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悲愤的词作。
  1. 作品原文与赏析
  •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二首 其一》中“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描绘了蒙古军队的入侵及其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里的“塞马”指代侵略者,而“五陵”则是指金朝的皇家墓地,用“无颜色”形容草木皆白的景象,象征着国破家亡后的凄凉。
  • 在“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一句中,通过声音和景象的结合,形象地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恐怖和毁灭。这种写法加深了读者对当时场景的感受,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 “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反映了作者对朝廷无能的批判。这里的“百二河山”指的是黄河以南地区,象征金朝的重要地区。作者认为正是因为缺乏有力的领导,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进一步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民遭受巨大痛苦的感受。
  1. 情感表达
  • 整首作品中,段克己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等,来传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悲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些意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历,而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表达。
  • 词中还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无奈感和悲壮。尽管身处乱世,但作者并未完全放弃希望,而是在哀叹之余,仍抱有一线复兴的期盼。这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二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段文学的杰作。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心声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