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听角行

燕南壮士江城客,孤馆无眠心已折。那堪夜夜闻角声,怨曲悲凉更幽咽。
一喷牵残杨柳风,五更吹落梅花月。霜天裂却浮云散,雁行断尽疏星接。
馀音眇眇渡江去,依稀似向愁人说。劝君且莫多叹嗟,家人恨杀生离别。
可怜辛苦为谁来?雕尽朱颜头半白。万绪千端都上心,一寸肝肠能几截。
当时听角送南人,南人吹角不送人。不如睡著东风恶,拍枕江声总不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听角行》是元代诗人郝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代丁未冬(1237年),作者郝经在蜩壳庵与友人赵仁甫共度佳节,夜深时分听到凄厉的角声,遂写下了这首表达自己孤寂、愁绪和对离别之痛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燕南壮士江城客,
    孤馆无眠心已折。
    那堪夜夜闻角声,
    怨曲悲凉更幽咽。
    一喷牵残杨柳风,
    五更吹落梅花月。
    霜天裂却浮云散,
    雁行断尽疏星接。
    馀音眇眇渡江去,
    依稀似向愁人说。
    劝君且莫多叹嗟,
    家人恨杀生离别。
    可怜辛苦为谁来?
    雕尽朱颜头半白。

  2. 诗歌赏析

  • 内容主题:《后听角行》通过描绘一个深夜中听到角声响起的场景,表达了深深的孤寂与愁绪。诗歌通过对比“夜静”和“夜深”的环境,以及“闻角声”和“心已折”的心情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离别的哀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杨柳风”、“梅花月”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着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主题。此外,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情感丰富而含蓄,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音乐美,又富有哲理性。
  • 文学价值:《后听角行》作为元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的细腻感情和深邃思考,使其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1. 作者简介
  • 郝经:原名郝天挺,字伯常,元泽州陵川人。他的一生经历了金亡后的动荡时期,曾迁居顺天,并馆于张柔、贾辅家。后来,应忽必烈召入王府,条陈安民之道数十事。中统元年,奉命出使宋国议和,因贾似道扣留而滞留真州十六年方归。晚年卒于家居,谥号文忠。
  1. 创作背景
  • 根据《元史·郝经传》,元世祖忽必烈曾征召郝经入王府,郝经上奏十余事以安邦定国。及至世祖即位后,郝经担任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然而,在中统元年(1260年)郝经出使宋国时,被贾似道扣留,被迫留在真州十余年后才得回归。
  1. 诗歌鉴赏
  • 意境渲染:诗人通过对夜晚寂静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深沉而又忧郁的氛围。夜深人静之时,突然传来的角声打破了宁静,让人不禁联想到离别的痛苦和人生的无常。
  • 情感表达:诗中的“那堪夜夜闻角声”,“可怜辛苦为谁来?”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深深感叹。同时,“劝君且莫多叹嗟”则传递出一种劝慰之意,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忧愁,珍惜眼前人。
  •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尤其是诗中所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一喷牵残杨柳风”,“五更吹落梅花月”,“霜天裂却浮云散”,更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和画面感。

《后听角行》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也是研究元代文学和文化的宝贵资料。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文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