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汪生彦通韵

犹忆相从紫阳里,雨晴屋上见青山。
读书不似向来好,应俗何曾半日闲。
自草太玄生白发,谁餐大药驻朱颜。
闻君吏隐玉溪侧,只隔邻封可往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汪生彦通韵》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诗中内容:犹忆相从紫阳里,雨晴屋上见青山。读书不似向来好,应俗何曾半日閒。自草太玄生白发,谁餐大药驻朱颜。闻君吏隐玉溪侧,只隔邻封可往还。
  • 诗句赏析:首句“犹忆相从紫阳里”描绘了两人曾经一起在紫阳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里的“紫阳里”可能指的是长安城内的一个著名地点。接着,“雨晴屋上见青山”则通过雨后的景象表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然而,诗人紧接着感叹自己读书不如以往专注,世事纷扰,没有片刻清闲。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李商隐的诗歌多用比兴手法,如本诗中的“自草太玄生白发”,即以自然景观比喻自己的学问或生活状态。此外,他还擅长运用典故和象征,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慨。通过对友人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1. 背景信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朝代,也是诗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李商隐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 文学价值: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受到广泛赞誉。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
  1. 主题思想
  • 友情主题:李商隐的诗歌中,友情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追求。
  • 哲理思考:李商隐的诗歌中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或者通过对人生的观察来探讨生命的意义。
  1. 历史影响
  • 文学成就:李商隐的诗歌在当时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不仅在唐代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文学经典。
  • 文化传承:李商隐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和汪生彦通韵》不仅是一篇简单的送别之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和哲理的杰作。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