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相从紫阳里,雨晴屋上见青山。
读书不似向来好,应俗何曾半日闲。
自草太玄生白发,谁餐大药驻朱颜。
闻君吏隐玉溪侧,只隔邻封可往还。
和汪生彦通韵
紫阳里雨晴屋上见青山,读书不似向来好,应俗何曾半日闲。自草太玄生白发,谁餐大药驻朱颜。闻君吏隐玉溪侧,只隔邻封可往还。
诗句注释与翻译
1.犹忆相从紫阳里:回忆在紫阳里与某人共同经历的时光。紫阳里为一个地名,常用于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2.雨晴屋上见青山:雨后晴朗的日子,屋檐上的青翠山峦若隐若现。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3.读书不似向来好:以往读书时的心情与现在相比有所不同。“向来”指的是过去,表示作者对过去的学习状态感到怀念,同时对比当前的生活状态可能有所变化。
4.应俗何曾半日閒:世俗之事从未让我有机会真正放松过。“应俗”指面对现实社会的压力和诱惑,“閒”在这里是闲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忙碌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时间渴望的矛盾情感。
5.自草太玄生白发:自学《太玄》之术后,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白发增长。“太玄”可能是一种哲学或学问的探讨,而“生白发”则隐喻着知识积累带来的衰老迹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知识和学问的敬重和投入。
6.闻君吏隐玉溪侧:听闻你隐居在玉溪旁。“吏隐”意指辞去官职,过着隐居生活,“玉溪”可能是一个地方名称,这里用来比喻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7.只隔邻封可往还:尽管相隔不远,但只能偶尔见面交流。“邻封”可能是指邻近的边界地带,暗示双方虽近却难以常聚。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和知识的无限热爱。诗中多次使用“紫阳里”这一地点,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氛围,也象征着某种永恒和不变的记忆,如朋友之间的相聚、自然的美景以及知识的探索。
首句“犹忆相从紫阳里”,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怀旧与怀念。随后,诗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描写与内心独白,展示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尤其是“读书不似向来好”、“应俗何曾半日閒”两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对知识有极高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世俗的挑战和羁绊。
诗的最后两句“自草太玄生白发”,“闻君吏隐玉溪侧”,既是对过往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遗憾的告别。诗人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述,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对友情、知识以及理想生活方式的珍视。这种情感的交织和表达,既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也赋予了诗歌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
《和汪生彦通韵》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古诗,更是一篇关于友谊、知识与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