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孔徵夫

滔滔洙泗水,一脉到西湖。
山木符先梦,乾坤失钜儒。
空遗重席坐,无复过庭趋。
回首东山墓,何时一致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孔徵夫》是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孔徵夫逝去的哀思和惋惜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凌云翰,元代著名的诗人。凌云翰的创作涉及了诸多题材,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等。他的作品多采用古体诗的形式,语言古朴而富有韵味。凌云翰在元朝文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流传至今,受到后世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滔滔洙泗水,一脉到西湖。山木符先梦,乾坤失钜儒。空遗重席坐,无复过庭趋。回首东山墓,何时一致刍。
  • 译文:滔滔的洙泗之水,一路流向西湖。山木仿佛在梦中呼唤,大地失去了那位巨儒。只有空空的座位,没有再次有人走过庭院。我回头望向东山墓地,不知何时才能再聚一堂。
  • 注释:这首诗中的“洙泗之水”指的是流经山东一带的两条河流。“西湖”可能是诗人所指的某个具体的湖泊。“山木符先梦,乾坤失钜儒”表达了诗人对于好友孔徵夫的怀念以及对其才华的赞叹。“重席坐,过庭趋”则描绘了孔徵夫生前与友人相聚的场景。最后两句“回首东山墓,何时一致刍”透露出诗人对孔徵夫去世后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典型的元代诗歌风格。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同时通过对比昔日的热闹与现实的寂寥,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山木”、“乾坤”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深度。
  • 情感表达: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而深切,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失去知己的悲痛。通过对孔徵夫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去世后情景的想象,诗人表达了对好友的不舍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写作背景
  • 时间背景:据文献记载,这首诗作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当时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好友的离世感到无比痛心,因此将这份哀思寄托于诗歌之中。
  • 作者心态:凌云翰在创作这首诗时,心中充满了对孔徵夫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他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同时也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友情和生命无常的认识。

《挽孔徵夫》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它以其深沉的哀思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元代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诗歌的风格特征,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人生、友情乃至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