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挽王彦昭

庭下槐阴尚未稠,那知夜壑竟移舟。
忍将文字镌金石,愁见衣冠葬土丘。
雨露既濡空北望,江湖长在只东流。
孝思赖有传家子,为作高堂百世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追挽王彦昭》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凌云翰,字彦翀,元明两朝间的浙江仁和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不仅精通经史,还工于诗作。在元至正年间,他曾经考取举人,但在洪武初年因事被谪贬到南荒地区。尽管遭遇了不幸,但他并未放弃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2. 诗歌原文:”庭下槐阴尚未稠,那知夜壑竟移舟。忍将文字镌金石,愁见衣冠葬土丘。雨露既濡空北望,江湖长在只东流。孝思赖有传家子,为作高堂百世留”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王彦昭的深切悼念之情。诗中“庭下槐阴尚未稠”描绘了一个庭院的景象,暗示着朋友离世之早,如同槐阴未及茂盛。而“忍将文字镌金石”,则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文字留存纪念的决心。最后,“孝思赖有传家子,为作高堂百世留”,这句话更是凸显了他作为家族传承者的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3. 诗歌赏析:凌云翰的这首《追挽王彦昭》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对故人的追忆与哀悼,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敬重。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学与历史的重视,以及文人墨客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追挽王彦昭》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凌云翰深邃的文学造诣,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也体现了他对故友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文化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元明时期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