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度逢端午,前月方当后月非。
到手人将蒲酒劝,满头谁插艾花归。
水亭得句题纨扇,风馆焚香试葛衣。
读罢离骚增感慨,绿阴满地客来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今年两度逢端午,前月方当后月非。
到手人将蒲酒劝,满头谁插艾花归。
水亭得句题纨扇,风馆焚香试葛衣。
读罢离骚增感慨,绿阴满地客来稀。
“己未午日次沈钦叔韵”是一首元代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的独特感受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凌云翰在这首《己未午日次沈钦叔韵》中,用朴实无华的诗句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和氛围。诗中提到了“前月方当后月非”,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通过描写到手人将蒲酒劝及满头谁插艾花归的场景,诗人展现了节日中的欢乐气氛和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坚持。
从文学角度来看,凌云翰的这首作品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元代诗坛受宋代词风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凌云翰的诗作中融入了更多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能够直接触动人心,这也是其作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凌云翰的《己未午日次沈钦叔韵》不仅是一首表现节日风俗的诗作,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