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王晦岩

数到湘江独此翁,晦踪岩穴见高风。
每将鱼馔供堂上,长著羊裘钓泽中。
民讼望庐多自返,岁饥发廪与人同。
如何玉树埋黄土,赖有佳铭托鐉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王晦岩》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凌云翰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高洁隐逸者的形象,其作品在弘扬国学、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志趣和对理想的追求。以下是关于《悼王晦岩》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凌云翰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动乱和政治腐败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隐逸山林,以保全自身的清白。
  • 个人经历:凌云翰本身也有过因政治原因被贬的经历,他的这种经历反映在他诗歌中常常透露出一种悲凉和超然。
  1. 文学价值
  • 诗歌形式:《悼王晦岩》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能够很好地展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且韵律协调,易于吟诵。
  • 艺术表现:凌云翰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如“每将鱼馔供堂上,长著羊裘钓泽中”等句,生动地塑造了王晦岩淡泊名利、清高自持的形象。同时,诗中的自然描写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主题思想
  • 隐逸精神:诗中体现了王晦岩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他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高洁品质。
  • 社会责任:尽管王晦岩选择了隐居生活,但他并未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民讼、饥荒等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介入,展现了他的仁心和担当。
  1. 影响与评价
  • 文学影响:《悼王晦岩》作为凌云翰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研究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 学术价值:此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念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悼王晦岩》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凌云翰一生思想与情感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还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