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翁顺卿宪史

读书读律已称贤,孝友尤闻远迩传。
方喜故园归栗里,还愁沧海变桑田。
多登乌府三千日,梦熟黄粱五十年。
愧我平生曾识面,欲携鸡絮酹新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翁顺卿宪史》是元代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凌云翰,字彦翀,号云巢,是元末明初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凌云翰的文学成就在元末明初时期具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读书读律已称贤,孝友尤闻远迩传。
    方喜故园归栗里,还愁沧海变桑田。
    多登乌府三千日,梦熟黄粱五十年。
    愧 …

  2. 诗歌解析

  • 主题探讨: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与感慨。通过对读书、律法的赞扬,以及对故园和家乡的眷恋,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诗中也流露出对现实变迁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艺术手法:凌云翰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如七言律诗,通过严谨的结构、和谐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
  1.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挽翁顺卿宪史》作为元朝时期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凌云翰的文学才能,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在道德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念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这首《挽翁顺卿宪史》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