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养堂为张原善赋

堂前花竹自清幽,春笋秋梨不外求。
定省岂能忘喜惧,旨甘还得及交游。
彩衣舞罢雏曾弄,绿醑斟来蚁正浮。
欲识事亲忠养意,惟应张仲是前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忠养堂为张原善赋》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凌云翰,字彦翀,浙江仁和人。他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因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考虑到凌云翰的经历以及其诗歌中常涉及的孝养、忠诚等主题,可以推测这首《忠养堂为张原善赋》是在他谪居南荒时期所作。
  2. 文学价值:《忠养堂为张原善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凌云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孝道的崇尚。诗中的“定省岂能忘喜惧,旨甘还得及交游”等句子,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3. 文化意义:《忠养堂为张原善赋》不仅是凌云翰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更是元代社会风貌的反映。诗中提到的“春笋秋梨不外求”,暗示了当时的文人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与追求精神境界的执着,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

《忠养堂为张原善赋》是凌云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充满深意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和高尚情操,还体现了元末明初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