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月斋为张克敬赋

斋前尽是长松树,山月来时分外清。
龙吐大珠惟一颗,鸾窥圆镜欲三更。
秋声径度窗棂响,夜色斜穿屋角明。
不用乘槎天上去,且于江海老馀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松月斋为张克敬赋》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还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都值得细细品味。诗中的“斋前尽是长松树,山月来时分外清”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长松”和“山月”这两个元素,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可能是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启发,也可能是个人心境的一种投射,这种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诗中“龙吐大珠惟一颗,鸾窥圆镜欲三更”这句,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哲思。这里的“龙吐珠”与“鸾窥镜”象征着人生中的机遇与选择,而“惟一颗”与“欲三更”则揭示了在面对重大决策或选择时的谨慎与慎重。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富含深意,使读者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再来看诗的结尾,“不用乘槎天上去,且于江海老余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必追求遥远的目标,而是应该选择回归自然、享受平静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体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

凌云翰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从诗中可见,凌云翰对生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诗歌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个人的情感经历。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松月斋为张克敬赋》不仅是凌云翰个人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元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增加文学素养,还能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