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赋桃灯杖

形如新月带微弯,相伴银缸影不单。
寸草有心须用尽,双花报喜莫教残。
留连孤主知天晓,沾溉馀膏觉夜寒。
赖得主翁频举手,简编宁向暗中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赋桃灯杖》是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作品,其内容涉及对灯、书卷以及酒樽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人生活与精神追求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创作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和审美价值,而《拟赋桃灯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凌云翰作为元代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元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尤其是对于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洞察。《拟赋桃灯杖》中的诗作通过描述灯、书卷、酒樽等物品,勾勒出一幅幅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才情与情趣。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蕴,使得《拟赋桃灯杖》成为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拟赋桃灯杖》不仅是对文人生活的一种诗意描绘,更是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在凌云翰的笔下,灯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更象征着知识的光芒;书卷不仅是学问的象征,也是心灵的寄托;酒樽不仅代表着生活的享受,也是友情与交流的平台。这些元素的结合,展现了文人在追求学问、品味生活与享受友情之间的平衡之道。

《拟赋桃灯杖》作为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代表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世所称颂,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而被广泛研究和传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