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功名谢切磋,频挑试问夜如何。
从前扶策心长在,到底推移力更多。
次第烧残三寸草,分明垂下一枝荷。
短檠他日宁同弃,好效昌黎重作歌。
诗句释义及注释:
- 拟赋桃灯杖 - 这首诗可能是模仿古代诗人创作的一种文体,通常在夜晚使用以照明。在这里,“拟赋”表明作者尝试模仿或创作类似的作品。
- 陶铸功名谢切磋 - 这句话意味着作者想要放弃追求功名的争斗与竞争。陶是指陶渊明(一名),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铸是铸造之意,这里指代追求功名的过程;谢切磋表示停止这种争斗。
- 频挑试问夜如何 - 这里的“频挑试问”可能指的是不断试探、提问的意思。夜如何询问的是夜晚的情况,暗含着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或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
- 从前扶策心长在 - “扶策”可能指扶持、支撑之意,这里暗示着作者在过去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但现在这些愿望已经不在;“心长在”则表达了一种持久不变的情怀或回忆。
- 到底推移力更多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即无论如何努力,推动事情发展的力量仍然比预期的要多。这可能是对于现实困境的一种无力感的体现。
- 次第烧残三寸草 - “次第”指顺序或者次序,这里可能意味着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烧残”意味着逐渐变少或消耗完毕;“三寸草”可能指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小烦恼。
- 分明垂下一枝荷 - 这里的“垂枝荷”形象地描绘了荷叶下垂的景象,可能象征着作者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态度。
- 次第烧残三寸草 - 这句话重复了前文的意思,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 短檠他日宁同弃 - “短檠”可能指的是简陋的灯具或工具,这里指代个人的努力或成就;“同弃”意味着未来可能会被抛弃或失去。
- 好效昌黎重作歌 - 这里的“昌黎”指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他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以其雄浑有力的文风著称。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愿意效仿古人,继续创作诗歌的豪情壮志。
译文:
我试着模仿古代诗人的风格来写一首关于桃灯杖的诗。我想要放下那些争名夺利的竞争,不再去追求功名。以前我一直怀有雄心壮志,但现在这些梦想已经被消磨殆尽。无论怎样努力,推动事情发展的力道总是比我想象的要大。现在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三寸草渐渐烧尽,而那垂落的一枝荷却依然坚强。虽然我的短檠可能最终会被遗弃,但我仍然愿意像昌黎那样,重新挥洒笔墨,创作出新的诗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模仿传统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功名的不屑和内心的矛盾。通过对“桃灯杖”、“三寸草”、“一枝荷”等意象的运用,以及反复强调“烧残”、“垂下”等动作,诗人展现了一种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通过对比“力更多”与“心长在”,揭示了尽管努力不懈,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的现实感。最后,诗人以“效昌黎重作歌”收尾,不仅展现了对古典文化的尊崇,也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