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虚中剡溪图

清兴都生眺望间,放舟溪上又空还。
道人笔底天机熟,尽把云山变雪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马虚中剡溪图》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七言绝句,以其独特的山水画意与深邃的哲理内涵著称。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背景
  • 凌云翰简介:凌云翰,字彦翀,元明间浙江仁和人。他博览群籍,通经史,工于诗作。元至正间,他以举人身份入仕,洪武初年被荐为成都府学教授,后因事获罪贬谪南荒。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诗歌创作并未因此停歇,反而展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成就。
  1. 作品原文
  • 诗句原文:”清兴都生眺望间,放舟溪上又空还。道人笔底天机熟,尽把云山变雪山”。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马虚中剡溪图》通过寥寥数笔,将读者带入一幅宁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观之中。诗句中的“清兴都生眺望间”、“放舟溪上又空还”,描绘了观者在山水之间游赏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高度赞赏。
  • 寓意丰富:诗中“道人笔底天机熟”一句,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能够将平凡的景物转化为超凡脱俗的画面。而“尽把云山变雪山”更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无穷的赞叹,以及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深刻感悟。
  1. 历史影响
  • 文化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诗人,凌云翰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诗歌中的哲理思想、自然描绘和人生感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 教育意义:凌云翰的诗歌在历史上曾受到广泛的赞誉和传播,其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对后世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凌云翰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充满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思考。
  • 个人经历:凌云翰的个人经历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边疆,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和生命的真谛,这也反映在他诗歌的创作中。

除了以上内容外,在了解《马虚中剡溪图》时,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尝试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理解诗中的情感与寓意。
  • 对于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唐诗宋词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升文学修养。
  • 关注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马虚中剡溪图》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承载了作者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爱好中国文化及诗歌的读者来说,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与学习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