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月凭阑

银屏深掩烛烧残,金粟枝头玉露寒。
阵阵西风吹不断,肯教闲却画阑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月凭阑》是元代凌云翰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被历代读者所推崇。下面将详细介绍《桂月凭阑》:

  1. 作者介绍
  • 凌云翰,元末明初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在元末的动乱中流离失所,但仍然以笔为剑,留下了许多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他的诗作多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1. 诗词原文与解析
  • 银屏深掩烛烧残,金粟枝头玉露寒。
    此句描绘了一幅深夜桂花树下的景象,银屏象征着明亮的月光或窗户的反光,烛火已经熄灭,只留下点点余烬。在寒冷的空气中,金粟(桂树)的枝头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玉露一样清冷。
  • 阵阵西风吹不断,肯教闲却画阑杆。
    这句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无法抗拒的欣赏之情。西风的吹拂让人难以忍受,但同时也有一种无法抵抗的力量,使得诗人不忍心离开这宁静美丽的场景。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桂月凭阑》通过精细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中的月光、桂花和秋风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夜色之中。
  • 情感表达:这首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历代传颂:自问世以来,《桂月凭阑》因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情感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桂月凭阑》不仅在明清两代广为流传,甚至跨越时空至今,仍被众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所传颂。

《桂月凭阑》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之美的诗篇,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艺术世界,展现了作者凌云翰深邃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