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跑泉次坡仙韵

杖藜偶到南山上,一见灵泉即驰仰。
每炊云子白于脂,曾洗雕胡大如掌。
何年巨兽启神踪,长日还飙递馀响。
须防投石犯清泠,观法由来非妄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杖藜偶到南山上,一见灵泉即驰仰。每炊云子白于脂,曾洗雕胡大如掌。何年巨兽启神踪,长日还飙递馀响。” 这句诗出自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的《游虎跑泉次坡仙韵》。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从诗歌的字面内容来看,“杖藜偶到南山上”描绘了诗人偶遇虎跑泉时的情景,他手持藜杖,偶然来到山中,一眼就发现了这清冽灵动的灵泉。紧接着,“每炊云子白于脂,曾洗雕胡大如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泉水清洁、美丽的赞叹,仿佛可以想象出泉水如云朵般洁白,如同玉石般晶莹剔透的景象。最后,“何年巨兽启神踪,长日还飙递馀响”,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股清泉来源的好奇和敬畏,似乎在这位诗人眼中,这股泉水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

深入理解这首诗,需要将其置于元末明初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量。元末明初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骚客们渴望表达内心世界的时期,而凌云翰的《游虎跑泉次坡仙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体现了元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现实又幻想的美好世界,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无尽追求和赞美之情。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游虎跑泉次坡仙韵》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哲理的作品。它通过描绘虎跑泉的美丽景色和泉水带来的清凉感受,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诗中的“何年巨兽启神踪,长日还飙递馀响”,暗指自然万物皆有灵性,泉水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流淌,是因为它拥有一种神奇的生命力。这种对生命力的颂扬和对自然的敬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引人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虎跑泉次坡仙韵》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历代读者,更是元末明初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