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沧蟾

沧溟接云水皆立,鼋鼍赑屃蟾蜍泣。
珊瑚声碎海若愁,犀角香消桂娥浥。
蟾为影兮沧为形,都将皎洁同清泠。
九霄倒下湛虚白,万古直上涵空青。
逝邪亏邪复何有,不抵生前一杯酒。
海枯月没双眼月,始识人间亡是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沧蟾》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在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凌云翰:元代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凌云翰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曾于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年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因事谪南荒。他的作品《悼沧蟾》便是其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悼沧蟾》是凌云翰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海景与生物共融的画卷。诗句“沧溟接云水皆立”生动地表现了大海与天空的交融,而“珊瑚声碎海若愁”则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逝邪亏邪复何有,不抵生前一杯酒”更是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认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都不足挂齿。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凌云翰在《悼沧蟾》中巧妙地使用对比与象征,如将海洋、珊瑚与月亮联系起来,既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此外,通过对天象与海底生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浩瀚无垠的海洋之中。
  • 情感表达:该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从“逝邪亏邪复何有”到“不抵生前一杯酒”,反映了凌云翰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悼沧蟾》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的诗,更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抒情诗。
  1. 文化背景
  • 元末明初的社会环境: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墨客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悼沧蟾》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情感世界。
  • 元末明初的文化特点:元末明初是一个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不仅关注现实,更注重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和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凌云翰正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1. 文学价值
  • 审美价值:作为《元诗选》中的佳作之一,《悼沧蟾》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元末明初诗歌的审美特色。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高水平。
  • 教育意义:通过对《悼沧蟾》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诗歌的美,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例如,通过对“不抵生前一杯酒”的解读,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 现代影响
  • 现代阅读体验:《悼沧蟾》作为古代诗歌,虽然在表现形式和用词上与现代诗歌有所不同,但仍然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美学价值。通过现代翻译或诠释,可以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 文化交流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悼沧蟾》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国际交流,可以使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凌云翰的《悼沧蟾》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富有深度。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还能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