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提举还江南

帝城三月花乱开,落红流水如天台。
人间风日不可住,刘郎去后应重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提举还江南”是一首由元代诗人泰不华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1. 作者简介
  • 泰不华,字兼善,出生于蒙古族的世家,在元朝时曾担任过集贤修撰、礼部尚书等职。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文宗到顺帝的不同时期,并曾为官至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期间致力于地方治理。泰不华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政绩显著外,其文学造诣也相当深厚。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帝城三月花乱开,落红流水如天台。人间风日不可住,刘郎去后应重来。”
  • 译文 :京城三月的花盛开得如同繁星点点,落英缤纷,随着流水漂向远方。世间的美景无法停留,刘兄一走,这些景致定会重归大地。
  •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人运用了“帝城三月”、“花乱开”、“落红流水”等典型意象,构建出一个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场景。通过“人间风日不可住”与“刘郎去后应重来”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未来重归的深深期待。
  1. 写作背景
  • 根据历史记载,泰不华曾在至治元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多个官职。顺帝至正元年,他曾担任绍兴路总管,改革吏弊,使当地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安定。后来他入史馆参与修撰辽、宋、金三史,并升至礼部尚书。泰不华一生致力于政事,其诗作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主题思想
  • 离愁别绪:这首诗通过描绘京城三月的花烂漫而短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后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 期盼重逢:诗中“刘郎去后应重来”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再相见的希望和期盼。
  • 时光流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意象丰富的自然景物,如“帝城三月”、“落红流水”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对比手法:诗人巧妙地将“人间风日”与“刘郎去后”相对照,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韵律和谐:七言绝句的形式使得诗歌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节奏感,易于朗诵,且音韵悦耳。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风貌:通过对帝都春色的描绘,展现了元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繁荣,更体现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同时,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也显示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 寄托个人情感:泰不华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的作品中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离愁别绪不仅是对友人离去的情感表达,更是诗人自身情感状态的写照。通过对友情的歌颂和对时间无常的感慨,泰不华的作品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情感体验。

《送刘提举还江南》不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而且在主题思想上深刻感人。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经历的社会变迁的一种记录和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