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杀虎歌

滨州浡海县,兵籍有刘平。
其妻曰胡氏,艰险常同经。
起赴零阳戍,仍辇两儿行。
暮宿沙河岸,忽闻啸风声。
一虎蹲其间,视平若孩婴。
吞臂曳之去,胡氏跃且惊。
走逐十馀步,掣足与虎争。
急呼儿取刀,屠虎肝肠倾。
虎毙平脱口,扶归季阳城。
一支骨已碎,三日目乃瞑。
夫殁入黄泉,妇哭入青冥。
风云变黯澹,禽鸟为悲鸣。
帅府取皋比,列状达省庭。
庭庭状其义,复户仍免征。
旌表见国政,激劝通人情。
大哉夫妇恩,直与生死并。
死同葬虎腹,生同食虎羹。
谁谓荆钗辈,乃有如此英。
班班古列女,好事多丹青。
宜将杀虎传,题编家家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氏杀虎歌》是元代徐世隆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一位名叫刘平的兵籍士兵及其妻子胡氏在零阳戍的艰苦经历。诗中详细描写了他们在沙河岸宿营时遇到的老虎,以及他们如何与这只凶残的动物斗争并最终成功将其杀死的情景。这首诗不仅是对勇气和智慧的赞扬,也是对家庭和个人牺牲精神的颂扬。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胡氏杀虎歌》展示了徐世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诗中通过对环境的精心描绘和人物行动的细致刻画,使得这个故事既生动又具有画面感。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胡氏杀虎歌》通过讲述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一名士兵和他的妻子与一只老虎搏斗的故事,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故事中的老虎象征着自然界的危险和不可控性,而胡氏和刘平则代表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智慧。这种对抗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力量,也突显了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考虑,《胡氏杀虎歌》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诗中的“滨州浡海县”等具体地名提供了研究元代地理、经济和社会情况的重要线索。同时,诗中出现的许多传统元素如虎符、军衔、战袍等,也为研究当时的军事和政治状况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诗中所传达的家庭价值观、夫妻间的相互扶持和牺牲精神,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来看,《胡氏杀虎歌》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其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样不容忽视。诗中展示的勇气和智慧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视家庭和亲情,以及在危机时刻相互扶持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对这样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胡氏杀虎歌》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不容小觑。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元代社会背景的了解,还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无论是从文学、历史还是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胡氏杀虎歌》都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