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过桃花坞

林晚带城阴,斜光里巷深。
过时思燕赏,感物废行吟。
暂出畦间蝶,将栖柳外禽。
乱离虽有恨,能到亦娱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过桃花坞》是徐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雨后桃花盛开的美景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与情感。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读者,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哲理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徐贲:他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1. 诗歌原文
  • 林晚带城阴,斜光里巷深:描述了黄昏时分,阳光斜照进深长的里巷,为景色增添了一抹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 过时思燕赏,感物废行吟:通过回忆燕子飞翔的情景以及被景物触动而停止行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欣赏之情。
  • 暂出畦间蝶,将栖柳外禽:展现了蝴蝶暂时飞出菜园,鸟儿即将栖息在柳树枝头的自然景观。
  • 乱离虽有恨,能到亦娱心:尽管乱世之中常有遗憾,但诗人仍能从中找到乐趣,享受当下的美好。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徐贲在《雨后过桃花坞》中巧妙地使用了“桃”“柳”等自然元素作为意象载体,通过这些元素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语言表达:整首诗用词简洁却不失深意,通过对景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 情感渲染:徐贲在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既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留恋,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感慨与释怀,这种情感的层次变化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1. 主题思想
  • 自然美的追求:徐贲通过对雨后桃花坞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思。
  • 生活感悟:诗中的“过时思燕赏”,“能到亦娱心”等内容,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以及对现实困境中寻找快乐的态度。
  • 历史沧桑之感:虽然诗中并未直接提及战争或社会动荡,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下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
  1. 文学价值
  • 审美情趣:徐贲的《雨后过桃花坞》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元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 文化传承:此诗不仅是徐贲个人作品的代表,也是元代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据《雨后过桃花坞》的文本内容来看,该诗可能是在元代某个特定的时期创作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 作者经历:徐贲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直接影响。他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成长于元末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环境背景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色彩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1. 影响和评价
  • 文学史地位:《雨后过桃花坞》作为徐贲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
  • 后世反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而且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诗人在作品中借鉴了徐贲的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使这首诗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雨后过桃花坞》不仅是徐贲诗歌创作中的一篇佳作,更是元代诗歌艺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造诣,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启示,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