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东林寺,行寻曲涧流。
馀灯因佛在,宿饭为猿留。
竹屋烟迎夕,菱池雨送秋。
还参众师旧,一一话曾游。
赠虚中上人
介绍
《赠虚中上人》是元代诗人徐贲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1380年左右。这首诗不仅在艺术成就上受到赞誉,而且因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赠虚中上人》作为徐贲代表作之一,其艺术风格和技巧体现了元代诗歌的鲜明特色。徐贲(1335-1380),字幼文,号北郭生,南直隶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元末明初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的生平与作品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贲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而著称,尤其擅长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哲理。《赠虚中上人》正是这样一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示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从文学角度来看,《赠虚中上人》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徐贲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和心灵的澄澈。例如,“归去东林寺,行寻曲涧流”这两句,通过描绘诗人归寺后的行动轨迹,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寻求心灵寄托的隐逸生活态度。再如,“宿饭为猿留”一句,则巧妙地利用了猿猴留恋食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向往。这些诗句不仅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和思考。
从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来看,《赠虚中上人》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元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徐贲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通过对《赠虚中上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的文化风貌和诗人的个人经历,从而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变迁。
《赠虚中上人》不仅是徐贲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元代诗歌艺术的佳作。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