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郭秉心都事

谪居欣与识,死别忽成悲。
客馆存虚位,行囊只旧诗。
乡人收骨葬,馆仆报家知。
惆怅平生泪,因君更复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郭秉心都事》是元代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贲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人文凋敝的时代背景。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今山东郯城)。他生活在元代的社会大变局中,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谪居欣与识,死别忽成悲。
    客馆存虚位,行囊只旧诗。
    乡人收骨葬,馆仆报家知。
    惆怅平生泪,因君更复垂。

  2. 诗歌解析

  • 主题情感: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亡友的深切追忆和哀悼,表达了诗人在朋友去世后的痛苦和不舍。诗中的“谪居”、“死别”等字眼,传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生死离合的情感体验。
  • 艺术手法:徐贲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质朴的笔触来勾勒亡友的形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回忆,如“行囊只旧诗”,“乡人收骨葬”,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岁月的留恋。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用词朴素却感情真挚,充分展现了徐贲作为元代诗人的独特风貌。
  1. 文化背景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文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个人的悲欢离合。徐贲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1. 文学地位
  • 《挽郭秉心都事》作为徐贲的代表作品,被收入《北郭集》等文献中。它不仅是徐贲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元代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之一。

《挽郭秉心都事》不仅展示了徐贲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友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