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高记室访虎丘蟾苞二上人

林下曾相见,重来记往年。
笑谈俱是法,去住本无缘。
山溜泉通脉,帘阴竹护烟。
暂忘人世事,得此共栖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高记室访虎丘蟾苞二上人》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徐贲的作品。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友情的怀念,还描绘了虎丘的自然风光和禅意生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徐贲(约1326年—约1385年),字孟善,号九灵山人,又号青溪道士,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与刘基并称“刘徐”。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其深厚的道教文化修养和对自然的热爱。
  1. 作品原文
    林下曾相见,重来记往年。笑谈俱是法,去住本无缘。山溜泉通脉,帘阴竹护烟。暂忘人世事,得此共栖禅。

  2. 诗歌赏析

  • 怀旧之情:诗中“林下曾相见,重来记往年”展现了作者与蟾苞二上人的旧情深谊,以及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与怀旧。
  • 超脱尘世:“笑谈俱是法,去住本无缘”反映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纷扰的远离,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思想。
  • 自然之美:“山溜泉通脉,帘阴竹护烟”描绘了虎丘的自然景色,泉水潺潺、竹影摇曳,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虎丘位于今天的苏州,是江南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赋,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徐贲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同高记室访虎丘蟾苞二上人》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