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团练赴边

远塞频经扰,重烦团练行。
堠兵传虏信,关吏说边情。
月黑深防檄,风高屡按营。
羽书闻近息,喜复见秋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团练赴边”是明朝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以及对团练出行的期望。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今山东郯城)。著有《北郭集》。
  1. 原文与译文
  • “远塞频经扰,重烦团练行。”这句诗传达了边疆频繁受到战乱的影响,需要团练再次出征。
  • “堠兵传虏信,关吏说边情。”描述了边境哨所的士兵传递敌人的消息,以及关吏描述边地的局势和情感。
  • “月黑深防檄,风高屡按营。”描绘了在夜色中警惕地防备敌人的檄文,以及在大风中多次检查营地的情景。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边疆哨所的描述,展现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 诗歌中的“月黑”和“风高”等意象,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氛围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明朝时期,当时边疆战火不断,诗人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了这些情况。因此,诗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1. 文学价值
  • 作为明朝时期的一首五言古诗,《送王团练赴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诗歌在语言运用和结构布局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使用平仄韵律,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1. 历史影响
  • 该诗在历史上并未广泛传播,但因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在当时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力。
  • 尽管没有广泛的流传,但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它在文学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送王团练赴边》作为明朝诗人徐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体现了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