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俞幻闇故居

水南别业远无邻,我独重来是故人。
经榻香灯非旧火,禅房花木自新春。
传心曾嗣高僧法,画影空留居士身。
寂灭不知何可乐,凡情未免为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俞幻闇故居》是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旧友及故居的回忆和感慨。《过俞幻闇故居》不仅展现了徐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还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细腻的历史画卷。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徐贲(1335-1379),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今山东郯城)。他的生平经历复杂多样,既有辉煌的政治成就,也有深刻的文学造诣。他的创作生涯中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过俞幻闇故居》就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水南别业远无邻,我独重来是故人。
    经榻香灯非旧火,禅房花木自新春。
    传心曾嗣高僧法,画影空留居士身。
    寂灭不知何可乐,凡情未免为沾巾。

  2. 诗歌赏析

  • 怀旧与孤独:《过俞幻闇故居》通过对“水南别业”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环境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是对那段时光情感的寄托和对旧友的思念。
  • 自然与人文:诗中的“经榻香灯非旧火,禅房花木自新春”,不仅描绘了故居的自然美景和季节更迭,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同时,“传心曾嗣高僧法,画影空留居士身”,则揭示了诗人在精神上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己过往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
  • 超然物外:尽管身处红尘俗世,诗人却能在诗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如“寂灭不知何可乐,凡情未免为沾巾”,这种境界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接受。

《过俞幻闇故居》不仅是徐贲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诗歌创作以及文人生活史的学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灵感。

相关推荐